中国报道讯(高婧 通讯员徐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了解中华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聆听美育的时空回响、参与美育的传承接力。2020年11月15日,“燕园游韵”——北京大学2020年戏曲晚会圆满成功。一场穿越古今、交相辉映的梨园盛宴在北京大学打开时空之门。
主持人: 尚远 周好璐 卢彦君 王宇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协办。(按首字母顺序排列)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古琴学术委员会、清华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京剧院、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师范大学、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清华大学、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上海越剧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等多家单位对此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现场嘉宾以及北京大学部分师生
在采访中,本次活动负责人指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举国战“疫”之年,是迎接建党百年之年。而2020年也恰逢徽班进京230周年,戏曲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更加蓬勃向上,在新时代焕发出熠熠光芒。
在去年,北京大学曾举办“燕园寻梦”首届校园戏曲节,通过戏曲专场展演、游园汇、名家讲座及戏曲晚会等丰富的活动,与全校师生共同开打北大的独家戏曲记忆。今年10月,为进一步学习弘扬戏曲艺术等其他优秀文化,校团委举办“艺荟燕园”美育文化月,作为美育文化月的重要板块之一的“燕园游韵”,相信这台戏曲晚会一定能够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杨青老师在彩排现场接受采访
在彩排现场、古琴艺术家杨青老师间休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此次担任“古琴.京剧跨界艺术”《琴芳梅兰》选曲《洛神》曲目的古琴主奏,与京剧梅派传人胡文阁先生合作。
对此活动,他分享了个人感受:戏曲曾在北大生根、发芽,并且枝繁叶茂,延续了一个世纪依然在这里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承。在高校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既是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明了传统戏曲艺术守正创新之路:“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相信这里是一个群英汇聚、星光璀璨的舞台, 我们将在这里一同领略戏曲、曲艺精妙绝伦的艺术魅力。
【第一篇章:博曲苑雅致】
游园晓雾,未名层层水澜,如一声念白清扬悠远,涤心田。
夜奔湖畔,塔影依依暮霭,好一个亮相气定神闲,天地间。
燕园胡弦推拉百余年,及锣鼓经响,便又得旧曲新声传佳言。念念不忘,如斯回响。
据介绍:在北大,有一群人,他们热爱京昆,以传承戏曲文化为己任,他们矢志不渝,将经典剧目和特色选段发扬光大,他们就是北京大学京昆社的同学们。
京昆社成立于1991年,29载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他们始终以“让戏曲离学生更近”为宗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北大人,以自身行动践行北大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他们的节目以晚清时期工笔肖像画为背景,集合了京剧中的各个行当,堪称一席国粹京剧的饕餮盛宴。当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群英聚会的历史,是一个定格血脉精魂、不可复制的华彩瞬间。
京剧《同光十三绝》 表演者:北京大学京昆社代表 伴奏: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乐队
京剧之美,美在其抑扬顿挫、欲断不断、欲收不收的腔调中。而除了京剧,在浩瀚的中华戏曲文化中另一颗闪亮的星就是昆曲了。
昆曲又名昆山腔,发源于明代的苏州昆山,素有“百戏之祖”之称,自2001年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在2018年,北京大学也被教育部评为了“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昆曲《牡丹亭•游园》选段
表演:中国语言文学系98届王艺、计算机系00届王汐以及京昆社社员张云起、谢璐阳
欣赏了京剧与昆曲的美妙之后,清新宜人的旋律带我们走进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黄梅戏以明快抒情见长,唱腔淳朴流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今天,青年黄梅戏名家程丞老师如约来到北大。
程丞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参加春晚、央视戏曲晚会、纪念香港、澳门回归等重大演出活动;多次代表中国艺术界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她还以黄梅戏经典剧目《罗帕记》问鼎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表演:国家一级演员程丞老师
【第二篇章:畅梨园春华】
梨园百花辉映,朵朵绽逸彩;唱念做打竞秀,招招见功底。
西皮二黄诉不尽离合苦乐,尺调弦下又顾盼才子佳人;说是慷慨激昂淳厚质朴,却又难掩细腻婉转典雅柔曼。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在燕园内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广泛的学生基础,在北大的附中、附小也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项目。
据了解:北大附中昆曲研习社成立于2018年,是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的扶植下创办的,研习社特别邀请昆曲界权威专家指导授课,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到梅花奖获得者,再到国家一级演员、资深笛师,以传承昆曲艺术为宗旨、以对昆曲艺术的研习为目标,为附中同学提供一个亲近昆曲、了解昆曲、学习昆曲的平台。
昆曲《孽海记•思凡》选段 表演者:北大附中昆曲研习社
晋剧又叫中路梆子,旋律婉转,曲调柔美,道白清晰,富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的独特风格。
晋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苗洁老师,素有“山西第一刀马”的美称。她的表演身型挺拔、步履轻盈、武艺精湛,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塑造出许多英姿飒爽令人印象深刻的巾帼英雄形象。
晋剧《打神告庙》选段 表演:国家一级演员 晋剧名家苗洁老师
在现场,让观众忍俊不止的是快板书《鲁达除霸》。快板书起源于天津,在传统数来宝的基础上融合了相声、评书的艺术手段,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却因引人入胜的故事、击节铿锵的演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快板书《鲁达除霸》 表演者:演员王亮、王硕
越剧也是中国大剧种之一,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 ,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韵味。
在此次活动中,国家二级演员,越剧“王派”传人李旭丹老师,应邀为观众带来越剧经典曲目《红楼梦•劝黛》选段,以唯美的唱腔带大家重温这段经典的红楼故事。
越剧《红楼梦•劝黛》选段 表演者:李旭丹老师以及北大越剧协会的同学们
【第三篇章:承国韵泽光】
公孙树下拾白果,燕园子弟承国韵。成均又新启新篇,良时豪俊传真言。
文章气节少年人,可继传统文化精粹衣钵,更可堪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国韵之光,泽被燕园少年郎,培育中国少年强。
京昆合演《白蛇传•断桥》选段 表演: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京剧队
昆曲版《雷峰塔•断桥》 表演:北大京昆社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 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军老师和青年笛萧演奏家王丽尼老师的精彩唯美表演使在场观众掌声不断。
张军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素有“昆曲王子”之美誉,王丽尼老师也曾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斩获殊荣。
昆曲的唱腔又被称为“水磨腔”,以曲调细腻婉转,唱词典雅华丽而被人们广泛喜爱。它将古老的昆曲艺术与世界音乐风格相容,令人耳目一新,为昆曲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水磨新调《懒画眉》 表演: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军老师和青年笛萧演奏家王丽尼老师
中国古典舞《梨花带雨》 表演: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甄姬之美,因曹植一篇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梅派第三代男旦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胡文阁老师饰演洛神。胡老师的唱腔平淡中见真功、写意中见大气。
同时,北京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青老师与学生吴雪盟为该节目带来古琴部分的演绎,实现了古琴•京剧梅派艺术的跨界融合。
据悉,2019年,杨青老师、胡文阁老师就来到北大做了“戏曲节第二场名家讲座——从梅派到跨界艺术《琴芳梅兰》”此次是第二次来参加。他此次担任“古琴•京剧跨界艺术”《琴芳梅兰》选曲《洛神》曲目的古琴主奏,与京剧梅派传人胡文阁先生合作。
在2019年北京大学首届戏曲节上,余韵悠远的古琴演奏,配上原汁原味的梅派唱腔,以笛、箫等雅乐相辅,通过琴、歌相合的方式,实现了古琴•京剧梅派艺术的对话。当时,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对“古琴•京剧跨界艺术”《琴芳梅兰》评价很高,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京剧《洛神》选段 表演: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胡文阁老师
古琴:北京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杨青老师与学生曹雅欣(讲述)、 丁若琪(笛子)、吴雪盟(古琴)、刘甜甜(讲述)
《正宫锦缠道•示北雍诸生》与《燕园情》
表演:北京大学教师代表、学生合唱团与北京大学京昆社的代表
美在燕园,博雅塔前宜聆教;育在北大,未名湖畔好读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精神在北京大学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从未间断。
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余音绕梁。无论是婉约灵秀的昆越,还是有板有眼的京剧,戏曲之于我们,是最动听的天籁之音;无论是清新活泼的黄梅,还是淳朴流畅的晋剧,文化之于国家,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汲取戏曲养料,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成为美育教育的接受者、参与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燕园游韵”参演嘉宾与演员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