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高婧 报道)运河涛涛通南北,琴声悠悠传古今。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20年11月9日,北京大运河文化节系列活动——“古琴•运河文化”展览在北京通州区图书馆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由北京琴耕书苑、北京盘古御琴承办,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浙江省非遗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协办。
一排由左向右依次为郭怀瑾、韩杰、杨青、王立生、阳智刚、马俊艳、肖娟
北京市通州区二级巡视员、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立生,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俊艳,通州区图书馆馆长杨兰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青,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杰,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寒,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肖娟,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怀瑾,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元,宋庄新联会会长杨波等领导、嘉宾以及众多媒体记者出席启动式。本次活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徐晓颖女士主持。
主持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徐晓颖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马俊艳副局长 致辞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马俊艳副局长致辞指出:大运河是通州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不但养育了两岸的英雄儿女,也孕育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是各级政府和运河儿女的共同心愿。
同时,马副局长着重强调:本次展览,首次将古琴与大运河这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进行融合,依托运河两岸生产、生活、人文等实际环境,以古琴的新视角,研究和构建大运河文化中雅致生活方式、雅育德育、雅文化产业的新思路,突出古为今用、融合发展,强化传承、唤起和提升,以此推动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建设。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寒先生致辞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寒先生在致辞中,分享了本次活动的相关筹备工作,阐述了本次展览的创意与内容,通过真实“游河道”与“划龙船”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欣赏运河两岸人文风光,及了解两岸的琴人、琴事、琴曲与琴制等故事。
强调了本次展览是一次立足于“大美运河”的审美角度,以“华夏正音”为核心的高规格综合性展事;是一场立足于“琴学惠民”的传承角度,以“运河新韵”为主旨的立体互动式琴学文化艺术盛会。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韩杰先生向通州区图书馆赠书
本次展览的顺利举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通州区图书馆的鼎力相助。活动现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韩杰代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向北京通州区图书馆赠送古琴典籍《太古遗音》和《五知斋琴谱》。北京通州区图书馆杨兰英女士向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回赠了收藏证书。
北京市通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立生,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青共同揭幕
随着礼乐响起,北京市通州区二级巡视员、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立生,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青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伴随着红绸的揭开以及台下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古琴•运河文化展” 正式启动!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寒先生现场介绍各个展区
在会展现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寒先生对整个展区做了详尽的介绍:本次展览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为单元区,从典籍文献史料的视角,介绍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的琴人、琴事、琴曲、琴制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之雅、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之雅、运河两岸人文之雅向世人展示。
同时,专题展还特别向沿岸六省市古琴团体借展六张不同制式的古琴,以“五音六琴七弦的交响方式”结合六省市13项非遗工艺,通过听琴与斫琴、学术讲座等互动活动,汉服和香道等沉浸式创意体验,多维度,全方位地使观众融入运河文化中的雅致生活方式。
本次展览首次将大运河与古琴这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进行融合,以“大地为琴,运河为弦”奏响一曲文明之乐。以水的文化精神为源泉,荟萃沿岸古琴家,共同抚奏出焕发"南北通州通南北"新时代的妙曲正音。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