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尽管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中美青年峰会2020》仍秉承“时代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时代”的宗旨和愿景,于北京时间8月8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顺利举行。业界先锋与中国青年一同探讨“疫情时代”热点问题、分享前沿观点。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发表开幕演讲。顾明远先生分析了疫情到来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动以及“后疫情时代”全球局势的发展。他强调,疫情虽然带来了逆全球化的思潮,但世界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大势不可阻挡。青年们站在中国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下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叉点上,要保持开放心态,为祖国繁荣、世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峰会进入首个主题版块——“国际教育的使命与未来”。上海纽约大学创始校长俞立中先生作该版块开场演讲。面对中美关系的动荡,留学之路将走向何方?俞立中先生认为未来的留学趋势不会改变,贸易摩擦下的人文交流非常重要。留学的价值在于寻找人类共同体、开拓全球化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养成全球胜任力。课堂有限,社会无限,实践无限,如何把自己培养成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是当代青年应该思索的课题。
在国际教育版块的圆桌论坛上,凤凰新闻访谈《格局》主持人吕思墨女士引导各位嘉宾围绕着“国际教育的使命与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嘉宾们认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国际教育依然未来可期。疫情带来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待教育的传统观念。其中,智课教育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韦晓亮先生表示长期来看,国际教育一定会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嘉宾们还围绕科技对未来教育的赋能展开了讨论。对5G、AI、VR等新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女士认为从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跟各行各业对比这两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在线教育仍在一个初期的阶段。石岚女士指出当到5G的时代,我们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沉浸式的学习,在线教育的形态也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恒松资本创始人兼CEO娄刚先生对于“未来的学校是什么”这个问题分享了他的三个观点。娄刚先生指出未来的学校是最成功的教育产品的采购平台、是学术成果的评估和管理平台、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流和互动平台。
在谈到对留学生的寄语时,嘉宾们认为留学生们要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进一步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其中,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女士对青年一代的留学生们强调青年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去尝试和试错。何梅女士表示青年留学生完全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
在峰会上午场的闭幕式演讲中,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先生提及尽管今天中美两国间的交往呈现困难,但是如今的学习态势、机会、能量都更加规模化了,中国留学生及学者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依然有机会。当提及后疫情时代的的机遇,他认为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都依然需要解决,其中存在诸多机遇。并且,袁岳先生还分享了他眼中的国内大循环,由新消费、新科技、新文创、新服务的“四新”共同构成的国内大循环。他最后还寄语当代青年,真诚坦率依然存在于中美青年之间,因此没有理由悲观。时代留给青年的超越性的探索空间十分巨大。
在“人才市场与疫情的碰撞”版块开场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帆先生分享了自己“田野调查”得出的关于疫情过后社会发展的三条趋势。第一,所有能够减少线下人与陌生人接触的行业都是新的趋势。第二,基于人的社交属性,所有线上可以加强人与人合作的平台会迎来很快的发展,很可能颠覆传统的方式。第三,在全球经济的配置过程中,将从传统的“效率”至上转变为“效率+安全”至上。关于青年的发展,他提出三条有趣的观点:“工作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做一份有意思的事业才重要”,“过去比快,未来可能比慢”以及“不要专,而要杂”。
在人才版块的圆桌论坛中,基于对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理解,猎聘海外CEO李豪颛先生作为主持人与嘉宾们深入讨论了后疫情时代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在未来,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和个人品牌的塑造成为嘉宾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先生表示未来3年中间,“算法人才”是最能够在世界上脱颖而出的人才。在谈及青年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的问题时,云学堂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丁捷女士指出学生进入社会要有“空杯”心态,做好工作需要有“兴趣”和“自驱力”。
嘉宾们在圆桌论坛的最后也分享了对中国青年和中国留学生们的期待。其中,上海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于兵先生强调我们已经从一个他律的时代转向了一个自律的时代,形成自律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企业高管教练、琦育创始人邵琦女士也指出当代青年应当培养成长性思维,用“游戏者”和“探索者”的态度对待职业问题。
峰会最后,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女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尹后庆先生分别作闭幕演讲。
石岚女士对信息爆炸时代中的青年人提出三点期待:一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为自己喂养高质量信息;二是不要做算法时代的井底之蛙,要学会跳出舒适圈去接纳更多知识;三是要学会构建并不断进化大脑逻辑,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尹后庆先生提出,疫情的冲击尽管超越了经济贸易和医疗卫生的范围,但全球化的大势不会就此终结。在信息时代,青年们要学会增长“后疫情时代的学识”,在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要有宁静致远的心态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通过创新变“危”为“机”。
中美青年峰会成立于2019年,由美中西联盟、伊利诺伊中国峰会、以及密西根中国论坛协同发起。由凤凰国际智库与埔思学院合作企划,并收到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创动力公益专项基金及深圳市上庠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的支持。中美青年峰会完全由学生发起、学生策划、学生组织,旨在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子搭建增强学术交流、提升社会使命、了解世界前沿话题的青年峰会平台。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