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恰逢中国古典戏曲名作《牡丹亭》问世420周年,杨青创作的“琴梦中国”系列作品,也就正好在这一年推出了新作《琴赏牡丹》——既包括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的《琴赏牡丹》图书,也包括把昆曲《牡丹亭》选段移植到古琴弹唱音乐中来的《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
《琴赏牡丹》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10篇美文,对《牡丹亭》的人物、情感、思想等进行独具匠心的精彩文化解读;第二部分是13段五线谱、简谱与减字谱对照的古琴奏谱,将《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编入古琴指法;第三部分是由新文人画派代表画家于水先生为本书专门绘制的十幅精美传神的配画与珍贵的历史精典老剧照;第四部分是音响光盘两张,第一张CD是琴乐欣赏,清雅传神,第二张MP3是主编之一、文学撰稿曹雅欣的文化讲述,娴雅温润。
这是继《琴梦红楼》《琴颂诗经》之后,杨青作为图书主编在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又一古琴文化艺术书籍。本系列图书的策划初衷就是想以古琴为媒介,用独特的“古琴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希望通过用当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文化解读、绘画展示、音响光盘与二维码)向中外读者传播古琴文化和国学经典的优秀著作,再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魅力,激发人们对古琴艺术与国学经典的热爱和向往。
杨青在新书发布会上介绍到,该书依据昆曲传统曲谱打谱,将昆曲《牡丹亭》的唱段系统地与古琴艺术相结合,配上生动的国学讲述,实现了昆曲与古琴的有机结合。
此书在出版的当年,就斩获了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荣誉,包括:入选中国出版集团“中版好书”2018年度榜、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20种好书榜、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2018年好书榜,等等。可以说,这是“琴梦中国”系列在前两部作品成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探索道路上收获了新成果。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梅兰芳纪念馆书记、馆长刘祯所评价的:“友人杨青,好琴若性,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力求恢复琴歌之雅韵,于昆曲中,探求琴乐之理。将传统昆曲《牡丹亭》曲牌之工尺谱,译成古琴之减字谱,于每一工尺之音,对应减字指法;于两音变化之间,注明进复、退复之按音指位;于板眼之虚实处,详明吟猱绰注之表现,新创《琴赏牡丹》的清唱表演。《琴赏牡丹》不同于将《牡丹亭》“戏剧化”的做法,而是回归至昆曲清唱的宁静风雅,将具有相同品性的艺术相互结合,赋予两种艺术新的底色,唤起传统艺术新的时代生机。作为友人,焚香静对,听其琴音而得其意趣,不禁感佩赞叹。”
因此,当《琴赏牡丹》被搬上舞台,呈现为一台琴歌艺术音乐会的时候,就主要以琴、瑟、箫、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偏重使用传统清唱的方式演绎《牡丹亭》唱段,赋予昆曲一份更贴合古琴清雅韵味的表达方式。而在作品推出的当年,这一台全新的演出也得到了舞台的锤炼与观众的认可。
《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的演出,是将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两项优秀艺术——“昆曲”与“古琴”首次结合起来,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到那妙音缭绕的一往情深中。演出时,琴者、歌者与文化讲述者共同融汇出一场梦幻深情的来自牡丹亭畔的三生故事。让观众感觉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碰撞出新的活力,古代文人“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生活方式得到再现,亘古不变的爱情追求刺穿历史而震撼着今天的心灵。
通过古琴与昆曲的混搭,曲调意蕴悠远;通过角度新颖的文化讲述,令人为之动情。观众从这样一台音乐会中感受到了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欣赏到了精美的中国艺术,感受到了古典人文的高雅气息。可以说,演出展现出了一份立体、唯美、生动的“醉中国”的文化艺术精品。
《琴赏牡丹》是古琴与昆曲这两种艺术形式第一次系统有机的结合,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表演,而是用现代文人的视角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新形态、新风貌。
演出现场每每座无虚席,在观众席里,有专家学者、有古琴爱好者、有音乐研究者、也有对古琴完全陌生的只是想来体验感受国风之美的年轻人。观看这样这场演出,对于熟知《牡丹亭》的观众们来说,是一次思想层面的深度对话,是一种创新形式的崭新体验;对于初涉《牡丹亭》的观众们来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是一扇古典之门的徐徐打开。通过文学解读引导人们欣赏琴歌,又通过琴歌吟唱带领人们体味文学——《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延续了“琴梦中国”系列的演出形式,赢得了观众们的再次赞许。(雅欣/文)
责任编辑:一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