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大体是由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的,三者包容并蓄、和谐共存,中国文化由此成为集大成的思想归流。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免或多或少受到儒家、佛家、道家这三家思想的共同熏染。因此,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必然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
而古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也体现着儒释道并存的精神气脉,有容乃大。善琴的人,亦由此而通达。
教育家杨青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属于古琴、属于中国的人。在他的身上,儒家的担当、佛家的悲悯、道家的洒脱,协奏出一曲高山流水般的铮铮琴鸣。
在古琴事业上,杨青先生留给社会的形象,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文化艺术传播者、一个怀古忧今的音乐艺术普及者、一个博爱无私的古琴教育实践者。
(一)古琴的大众传播
古琴在很长时间以来,被神秘地束之高阁,远远隔绝于寻常百姓家。 对于这种观点, 杨青先生认为,古琴应该属于喜欢它的人。是人们选择了古琴,而非古琴选择了人群。舜制古琴的根本意图在祈福,那么琴的这种祝福和爱,就应当传递给世间。
譬如杨青先生主编的一系列面向大众的琴学书籍《学古琴——古琴自学教程》《少儿学古琴》《古琴艺术知识200问》《从零起步学古琴》等,还有网络教学视频课《杨青带你赏古琴:听懂千年古风》《杨青古琴初级课程》等,都是杨青先生化繁为简的呕心沥血之作。依靠这样的零门槛普及教程,琴友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教材、演习琴谱教法、观看视频示范、听取课程讲解来自己学琴,足不出户,领悟七弦。
此外,杨青先生这些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坚持着传播古琴艺术的社会工作。最开始,杨青先生主要负责着北京古琴雅集的公益活动。雅集每月一次,所有对琴心向往之的朋友都可以来到雅集中交流学习,只因琴而聚,不以任何理由设限。这样的古琴雅集,持续了十多年,共举办一百四十余场,成为了琴友往来的园地,成为了琴界共扶的传统。
在举办雅集的过程里,杨青每每忙在事前的策划主题、邀请嘉宾,忙在事中的组织现场、上台助阵,忙在事后的答疑解惑、宣传安排。永远步履匆匆又古道热肠的他,似乎是一团熊熊火焰,用他所能散发的热度,带动着古琴事业越燃越如火烧云的旺盛,让更多的普通民众,都能分享这片彤云散发的光彩。
(二)古琴的少儿教学
众所周知,小孩子(尤其是幼儿)最难教,他们动手能力较弱、理解能力较差。但就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身上,杨青以极大的探索和耐心,完成了对古琴教学的一次重要研发——他所教出的孩子们,演奏之精、技法之准、水平之高、心态之稳,不仅使他们屡屡在全国大赛中摘得桂冠,而且令很多琴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学者们,也连连称赞,惊叹不已。
这主要得自于杨青在面对非专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少儿群体的教学中,始终坚持着科学的方法息息相关。
科学的方法,是不以古琴为专业方向的快速进步的根本。这对于孩子们尤为重要,因为幼儿的手指柔嫩,若没有正确而耐心的指导,他们会很容易受伤,从而对琴失去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所有这些煞费苦心的探索,正是杨青不知不觉肩负起的社会担当。
杨青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古琴的神圣就如同母亲,无论被称颂到怎样至高无上的地位都不过分,但古琴的普通也正如同母亲,它亲切地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位亲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曾评价说:“面对少年的教育工作者,怀有真情是第一要素。而杨青最重要的性格特点,就是对孩子有爱心、有感情。的确,孩子们看待杨青,不是对老师的敬畏惧怕,不是对长辈的谨言慎行,而是如同一朵朵快乐的小花,大胆直率地盛放在古琴旁,绽放在杨青老师温和宽厚的注视中。”的确,杨青先生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他认为这是一个好老师必要的品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奉行着儒家知识分子对世间的深情。
(三)古琴的心灵救赎
深感于当代人普遍的焦虑、浮躁、缺乏安全感,杨青在很多场合都郑重地把古琴作为一种心灵的救赎,推荐给人们。他说,学古琴,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自己的家族找到了一位终身的伴侣,因为古琴琴器能传千年,是一个忠实而体贴的伙伴。
学琴,犹如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宽阔之门、开发了一条光明之路,有古琴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绝望,因为他的内心比别人多了一扇门、一条路,他的情感不闭塞,他的世界不空洞,他的心房不狭隘。
古琴温润而幽古,它的身上有着不可挡的来自先人的艺术气息与文化记忆,每个人与之相逢,都能或多或少体会到亲切的感触。琴的气质会让抚琴者动容,会让指上触弦的人感动而不孤寂。
杨青先生正如一个积极的传道者,他把古琴馈于他的一切好处,都转而奉献给世间,就像赠人玫瑰时,手沾有余香——这一朵花的处处播种,逐渐开成了一座丰盛的大花园,古琴的生命力亦由此越来越强。
杨青的儒者情怀,是义不容辞的担当,是任重道远的弘毅,是甘为孺子牛的为往圣继学,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正道沧桑。 (雅欣/文)
编后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杨青先生也曾多次在各种文化讲座中提出:“中国声音”是中国经典传统音乐,“中国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伟大愿景。坚定文化自信,培根铸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这是我们的未来与使命。
所以,在本系列文章中,杨青先生将坚定文化自信,扎扎实实地融合在他的各类文化音乐会与他的书籍里,实实在在地融合在他的各种文化推广之中。
责任编辑:一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