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渐渐消失。在没有留声机的时代,人们为了把音乐记录下来,采用文字、符号等等间接的方式,记录音乐各种要素以便后来能够重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谱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思维习惯,造就各异记录音乐的方式。那么,中国古琴音乐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的呢?
已知古琴记谱法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采用的是文字的形式记录的,现存最古老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大约产生于一千四百年前,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4-590年),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的原貌。它是用汉字写成的,所以被称之为文字谱。
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如何用文字记录音乐的呢?“(左)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右)食指中指双牵宫商。……”这是《幽兰》第一段的第一个音,用文字分别记录了左右手的手指、所按徽位及弹奏的琴弦。通篇考察,除了指法之外,谱子还详细地记录了大致的节奏速度,演奏时所需要的情绪处理等内容。但是文字谱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太古遗音》说它“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它的记录方式极为繁琐,一节乐句的记录,可能需要用上两三行的文字,并且后人解读,也是困难重重,因而文字谱还不是记录古琴音乐最理想的方式。
面对文字谱的繁难,中国古代音乐家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它。经过音乐家们的不断努力,到了唐代,一位名为曹柔的音乐家贡献最大,“(曹柔)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曹氏之功于是大矣。”其所创制减字指法谱,俗称“减字谱”。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把文字谱弹奏一个音或几个音的记述,减缩成一个由各偏旁部首组合成的方块字,既有弦名徽位又有左右手指法。减字谱由曹柔初创,几经发展,成熟于宋明时期。
古琴减字谱《秋鸿》
减字谱的产生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既保留了文字谱记述详细的特点,又解决了文字谱繁难的问题。文字谱开始记录琴曲,减字谱则把大量琴曲记录了下来。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明代开始,古琴便出现大量的琴谱专集,收录了大量流传下来的琴曲。如成书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是现存刊印最早的古琴减字谱集。它是由明代的王子朱权,花费十二年之功,编纂完成的。全书共收录琴曲63曲,保留了许多年代久远的传谱,为后世的古琴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直到如今,减字谱依旧被中国的古琴音乐家所使用。
《神奇秘谱》
责任编辑:一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